-
an style="color: #262626; --tt-darkmode-color: #C0C0C0;">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刘广超 通讯员 董燕 王军宁
6月19日,漯河市源汇区在区政府综合楼三楼第一会议室举办“源汇实践说”首批宣讲员集中展示活动,10名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员结合自身生活和工作实际,以生动鲜活的理论故事会形式,将理论话语转化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话语,通过一个个精彩的故事,把“天下事”讲成了“身边事”,将“书面语”译成了充满生活气息的“土味语”,用“小故事”阐释了“大道理”,内容精彩纷呈、示范引领作用强,实现了良好的宣讲效果。
活动中,中国梦肢队队长程保军分享了退伍军人的自强之路,顺河街街道建西社区党委书记王思宁展示了基层党员爱岗敬业、锐意进取的良好形象,颐高漯河数字总部港负责人陈宇细说了新领域新行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区实验学校学生张恒轩诉说了从红色历史中汲取的民族精神……在场的100余名机关干部深受触动,一阵又一阵的掌声把现场气氛一次次推向高潮。随后,该区为宣讲员颁发了“源汇实践说”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员聘书,并对宣讲进行了现场点评和指导。
“源汇实践说”是源汇区今年重点打造的宣讲品牌,该区深刻领会中央、省委和市委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一首要政治任务,着眼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赋能全区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理论宣讲的权威性,注重运用基层经验,建强用好特色宣讲团,确保宣讲“有高度”“接地气”,全面打通党的创新理论传播“最后一公里”,全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具体工作中,该区精选宣讲团队,统筹工作职能贴近群众、具备宣讲条件的乡镇(街道)、区直单位力量,组建“源汇实践说”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团,下设党的建设、文化教育、生态环保、法治建设、卫生健康、科技创新、精神文明、劳动者权益、青少年思想教育、妇女儿童权益10支宣讲队,每支宣讲队下设N支小分队。联合组织、社工、教育等部门,发掘理论专家、青年创客、网络达人、文艺家协会成员、非遗传承人、先进典型代表、在校大学生等各类宣讲资源,打造“源汇实践说”宣讲联盟,构建集研学、备课、宣讲、沙龙等功能于一体的宣讲体系,促进“理论强音”与“实践回音”有效融合。
创新宣讲模式,在各乡镇、街道大力推行“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大集”模式,整合卫健、民政等多部门的便民服务资源,广泛开展文艺+理论宣讲,常态化开展“百姓宣讲直通车”暨红色文艺轻骑兵、“快乐星期天”进基层活动等。建立完善“党的创新理论宣讲日”制度,各乡镇、街道每月设定一个固定日期作为“源汇实践说”党的创新理论宣讲日,有效推动理论宣讲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创新开展“菜单式”宣讲,结合近期中央和省、市、区重大会议、重要文件精神,分门别类制定宣讲专题,列出“宣讲菜单”,以“点单+派单”相结合的模式开展精准宣讲(“点单”即部门列单、基层点单、团队接单、百姓评单。“派单”即根据乡村、企业等基层单位的实际情况,选派相关宣讲队伍开展宣讲)。同时,在区级政务新媒体平台开辟宣讲专栏,推出“源汇实践说”云宣讲,推动宣讲由“一时一地”变为“随时随地”,让理论教育触手可及。
开发特色课堂,深入挖掘党的理论和政策在文商旅创融合发展、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实践中的新运用,通过微课堂、板凳会、小组开放辩论、随机跟踪访谈、集中头脑风暴等形式,形成“体验 + 思考 + 分享”的宣讲新模式,用充满“土味”的宣讲方式,让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在河上街景区、漯湾古镇、热门商超、网红街区等人流集聚区设置小剧场、展示角,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村文化大院、党群服务中心、企业职工之家、青年之家、“源汇小哥”红色驿站、电商大厦等特色阵地,开展场景式宣讲。组织行业领域专家走进企业车间、科创实验室、旅游景区等一线,有针对性地开展微宣讲,让党的创新理论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赋能科技创新和景区发展。全力推动理论宣讲实现全覆盖。
据了解,该区已入库200余名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员,今年已开展各类宣讲活动210余场次,受益群众12000余人次。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