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最宜居城市之争,许昌宜居度领先,不同人群各有见解——揭秘河南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

漯河 更新于:2025-10-01 00:39
  • 海哥show世界
    最宜居的城市,不同人有不同看法。按《河南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24)》,许昌宜居度排全省第一。它民营经济活跃,有瑞贝卡、森源等企业,中心城区河湖水系贯通,绿化覆盖率高,“15分钟生活圈”建设完善。漯河也不错,作为食品工业名城,双汇、卫龙总部都在这,沙澧河穿城,滨水步道系统好,还是全省首个“中国快递示范城市”。
    就这事儿,讲述者是一名常年在河南跑城市报道的记者,他不愿只盯着数字,于是背个小包沿线转了起来。先去许昌,他从站前广场扫了辆单车,十几分钟就拐到一条连着河堤的小路。水边的柳条刚好垂到肩头,晨练的大爷在石凳上收扇,几个孩子在滑板上绕着圈。社区服务站的门口摆着自助测压仪,窗口贴着接种时间表,来来往往的脚步没有叹息声。拐角处的小超市卖现烤馍片,热气夹着芝麻味儿飘到街心,十五分钟里吃、买、看病、散步都能打个照面。这样的密度不吵也不挤,他心里“嗯”了一声。
    当天下午他坐城际去漯河,窗外一排排粮仓规整得像铅笔盒。下车直接往沙澧河边走,风把步道上的旗帜吹得啪啪响,跑道边码着蓝色的共享单车。有人背着相机蹲在桥洞拍白鹭,更多的是穿工作服的年轻人,把饭盒放在台阶上吹吹凉再吃。快递分拨点离岸边不远,一辆小三轮来去很频繁,箱子上贴着“生鲜”“辣条”两种标签,看着就知道这城的胃口。傍晚的灯一齐亮起来,水面像被熨过一样平,路过的孩子拎着一袋火腿肠,往家走得飞快。城市给人的,不只是景观牌面,还有这点到点的便利劲儿。
    夜里他回郑州,出站口的热风迎面糊上来,地铁口的公告在提醒换乘和末班时间。省级医院外的长椅坐满等核磁的病人,年轻人抱着电脑包打着哈欠,约着同事第二天去开会。这样的集聚有好处,手术能排上,培训能赶上,外地朋友周末也能几小时内到。可高峰的拥挤也实打实,电梯口总要等两轮,公交进站的鸣笛像催命。他站在站台边听一阵,兜里那张到洛阳的票在提醒,别把判断匆匆写死。资源越集中,生活的缝隙就越考验人的耐心。
    第二天一早他去了洛阳,先在老城吃碗汤再慢慢逛,街巷的牌匾旧而干净。博物馆旁边有导览志愿者递地图,广场上拉二胡的老先生收着零钱笑得很体面。游客多但不乱,路口的手势整齐,公交车报站把景点和医院念得一清二楚。出了主景区,居民楼的院子里晾着被子,猫在墙头找太阳,节奏忽然慢下来。房屋中介窗贴的月租看得出底气,不猛不虚,能让外地人合租也能让本地人换个朝向。历史在这城并不端着架子,而是混在晚饭的汤里,顺口。
    几天跑下来,他的笔记越写越琐碎,倒也越来越像答案。有人要离医院近,有人要孩子上学方便,有人只要房租稳稳的、能按时收到快递。许昌的社区食堂午饭八块,老太太说菜够盐;漯河的步道夜骑的人多,路灯没偷懒;郑州的就业池子深,周末的展会一场接一场;洛阳的周边小镇好去,三十来公里就能散个心。这些碎片拼在一块儿,呈现的是不同年龄段的取舍,不是赢输。所谓宜居,说白了就是“省心”,省钱省力,还要省掉那些不必要的心火。
    他回到出租屋,把一路揣着的发票和车票摊开,用夹子一夹,桌面重新清爽。窗外有人在楼下喊外卖,另一个人在喊孩子写作业,生活的声浪复又回来。稿子的标题迟迟没定,他想把“第一”这个词往后挪挪,让出一点位置给个人的秤。手边杯子的水还温着,他对着窗子想:如果把“宜居”拆成一顿早餐、一段路程、一个下午的闲坐,答案就没有标准件。不同城的好,在不同人的身上被显影,谁也替代不了谁。他犹豫了一下,忽然笑了笑,心里有了数:你说这样的琐碎日常,算不算宜居呀?
    举报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