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最宜居城市之争,许昌宜居度领跑,不同人群视角下的宜居城市评选

漯河 更新于:2025-10-09 01:32
  • 淡谈的烟草味64
    最宜居的城市,不同人有不同看法。按《河南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24)》,许昌宜居度排全省第一。它民营经济活跃,有瑞贝卡、森源等企业,中心城区河湖水系贯通,绿化覆盖率高,“15分钟生活圈”建设完善。漯河也不错,作为食品工业名城,双汇、卫龙总部都在这,沙澧河穿城,滨水步道系统好,还是全省首个“中国快递示范城市”。
    说句实在话,写这些话的人是个在河南各城跑了十年的城市记者,他对“宜居”这词也没法一句话说死。清晨蹬共享单车穿过许昌的行道林,他能闻到槐花味混着新修步道的湿润气,公园里老年人练太极,城市节奏不紧不慢。转到漯河,沙澧河边的慢道被晨跑的人踏出一条条汗线,岸上有爷爷拉着小车卖热豆腐脑,快递小哥从驿站出来,电车铃铛丁零响。他心里想,这种顺畅的日常,真是省心。可他也清楚,工作岗位、孩子学校、父母看病,这些算总账时,全得拉进来。
    他平时驻在郑州,上班日子里,地铁一早就挤得像呼啦圈套葫芦,换乘到医院站,总能看见挂号屏幕上滚动的名字,三甲资源确实齐,外地人也往这儿挤。他同事的孩子要上初中,挑学区挑得眼睛疼,房子一圈一圈看,价格像风里的风筝,时高时低,让人心里打鼓。晚上他回到租的公寓,窗外是高架车流的嘶鸣,隔壁外卖箱子碰撞的声音不停,可楼下便利店到十点还亮着灯,热干面和胡辣汤都能来一碗,便利也是真便利。他叹口气,宜居有时候就是取舍,省心和机会往往不在一只篮子里。
    周末他去洛阳采访,城墙外的风一吹就带点古意,博物馆的志愿者给游客递上折页,年轻人举着相机在仿古街拍照。晚上他在涧西的小馆子吃不加糖的凉皮,旁边桌聊的都是龙门的夜游和新开的书店,他觉得这城有点慢,又不至于拖沓。第二天早上他绕着洛河走了一段,河风不急,桥下骑友排成线,他想着,历史这玩意儿不是挂在墙上的“古”,而是落在一座城的节奏里。可真让他住下,他又会琢磨,媒体岗位多不多,孩子以后要不要在这考编,算来算去,脑袋像开了小算盘。
    他也常跑县域,禹州的陶泥在轮盘上转,师傅的手指抹出釉色的光,年轻学徒一边学手艺一边做短视频;长葛的工厂午后机器声轰鸣,门口电三轮排成队接送孩子,城外是大片菜地,黄瓜上还吊着露水。他遇见一个做养老餐的姑娘,电饭煲一开,米香往外冒,她说做这行心里踏实,街坊熟,老人的口味都记得清清楚楚。他听着点头,心里想,宜居对有些人是通勤三十分钟,对另一些人是楼下有个不吵不闹的广场。
    说回个体感受,他手里有个小本子,记着各城让他心安或心烦的小事。许昌的河边长椅没有断板,夜里灯不刺眼;漯河的桥下有雨天避雨的小棚;郑州的立交如今多了慢行引导,虽绕点儿但总算不再“硬杠”车流;洛阳的社区图书角书虽旧,翻的人不少。他也记了麻烦:有些地方老旧小区电梯改造卡在协调上,垃圾分类箱摆得远,冬天风里走过去手都冻麻。可再麻烦,他知道,城市在往前挪,像河水慢慢涨,岸线一寸一寸往外走。
    他常想,别人问他“河南哪座城最宜居”,他脑子里不是排行榜,而是具体的人和面孔:医院门口抓着检验单的阿姨,夜班后在小馆子扒两口面条的小伙,孩子在小区空地追着泡泡跑的妈妈,风里推着婴儿车的爷爷奶奶。每个人的“舒服”都不一样,日子总要落到柴米油盐和心气儿上。把脚伸进城的鞋里,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非得拿一把尺子量出所谓最宜居吗?
    举报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