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平县位于中国河南省南部,漯河市则位于河南省中部偏东。关于西平县为什么不划归漯河市,这涉及到行政区划的调整问题,通常由中央和省级政府根据区域发展、行政管理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决定。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
1. "历史沿革":行政区划的划分往往有历史沿革的因素,西平县自成立至今,其行政区划一直较为稳定,除非有重大发展需要,否则不会轻易调整。
2. "经济发展":漯河市和西平县各自有不同的经济发展规划和布局,可能没有必要或条件不成熟将西平县划归漯河市。
3. "行政管理":行政区划的调整涉及行政管理成本和效率问题,如果西平县划归漯河市,可能会增加漯河市的行政管理负担。
4. "人口分布":人口分布是行政区划调整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如果西平县的人口规模、密度等与漯河市其他区域不匹配,可能会影响行政区划调整的可行性。
5. "区域协调":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也是行政区划调整的一个考虑因素,可能需要考虑整个区域的发展协调性。
需要注意的是,行政区划的调整是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涉及多方利益,通常不会轻易进行。如果您对这一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需求,建议咨询相关政府部门或查阅官方文件。举报 -
前几年,在漯河及周围地区的坊间长期流传着关于“西平上蔡划归漯河”的传言,说是在漯河升格时,准备让西平上蔡划归漯河,后来因为漯河市只想要西平,驻马店则希望要西平就要连上蔡一块划过去。这种说法在民间十分流行,但始终没有得到官方的证实。也就不了了之了。
当漯河俗称的“南二环”再次提出来的时候,如何处理和西平地界的关系,又摆在人们的面前。坊间传言,这次漯河修南二环,不再是漯河自己的事情了,这条道路已经升格为省道,按照省道的要求和标准来修。如何修?道路规划到那个县市的地界,就由那个地市的相关部门来负责修和维护。这样就不再牵涉到,你家修路,占用了我家的地,需要各种赔偿以及相关争议。也就不存在,我修的路,到你家门口你就不走了的问题。仔细想一想,这的确是一个解决边界,合理利用边界发展经济的好办法。
其实,听上年纪的老人说,西平县与漯河市邻近的人和乡、老王坡、五沟营镇原本就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漯河市与郾城县分设时划入西平的厡郾城县辖区,至今仍被当地人称为“老郾城”。最后连邻近的西平县都没有划归漯河就只能让人往“意见分歧”上去想。而正是这一时期的人为分割的区划安排,严重影响着后来漯河市和漯河与西平县交界地带的经济发展。
现在漯河市的城市建设长期无法向南展开,至今漯河南环路以南,除衡山路以东有一“民营工业园”外,其它区域仍散布着一个个未经规划、改造的自然村;西平县北部区域的人和乡的高桥村、大朱、前董村以及京广铁路西的王孟寺等村,虽然离漯河很近但由于无法纳入漯河市的规划,目前也仍是道路失修房舍破旧的自然村落,这些都与漯河北部地区形成鲜明对比。而这些靠近漯河的西平县人和乡的年轻人,就近打工赚钱,就是在漯河的企业干活赚钱,还有一大部分农民为子女在漯河买房置业。
由于漯河南边有驻马店地区地界所限,制约了漯河向南发展,漯河市只能向北、东、西三面发展。人和乡周边地带也就失去借助漯河发展的机会。无不令人遗憾。现在沙河以北早已成为漯河市发展的重点区域,漯河高铁车站在漯河西面建成通车,漯河新区在漯河东面布局,而漯河南环路以南却无法再修一条东西贯通的道路,留下了漯河南部靠近城区的大片待开发区域。这即使漯河南部邻近地区丧失了毗邻城市的地理优势,也制约了漯河城市空间的合理布局,显露出漯河城市发展的南北不平衡现象。
所以,破解漯河南部发展瓶颈,还需要河南省委省政府出面,以修省道的方式打破这个困局,否则,再这样僵持下去,对漯河和西平的发展都没有好处。希望漯河西平两地求同存异,合作共赢,早日实现共同发展融合。
举报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