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乐福2
河南漯河一段70秒监控视频今天在微博冲上热搜,镜头里一名男顾客拿着补肾药,先是夸店员“眼睛好看”,接着提出“摘下口罩让我看看”,被拒后他连甩三个“好奇”,直到店员回敬“卖药又不是选妃”,男子才尴尬离场,这事乍一听像街头小插曲,但评论区瞬间刷出近三万条,关键词几乎清一色——“性骚扰”
问题来了,口罩到底是不是隐私防线,法律层面没写进刑法,但《民法典》早就把“人格尊严”四个字摆在那儿,只要对方的要求跟买药毫无关系,就属于对个人形象的不当索取,放到职场语境里,已经和“给我转个圈”同档,在卫生系统内部也有指导意见,员工可以拒绝一切与诊疗无关的肢体或语言要求
再看舆论温度,@漯河公安分局 官方号下午给出回复,称未接到报警但已关注,热评第一的网友直接建议药店配备“硬核拒绝话术”,有人点赞店员“怼得体”,也有人提醒“别只图嘴快,要留证据”,这种“嘴炮监控”模式的自救很解气,但如果那位男顾客更激进,单靠语言未必能兜得住,校园、商场都出现过升级成拉扯甚至施暴的案例
角度再拉远一点,疫情三年让口罩成了半张脸的标配,也在无形中刷新了边界感,不少服务业员工反馈,摘不摘口罩、露不露脸正在变成新的职场PUA,去年广州一名餐厅经理因“客人要求看全脸”把女服务员罚站,被劳动监察当场叫停,案例不多,却足够警示——边界一旦模糊,侵权就会顺势生长
店员一记“我连人都提不起兴趣”的反击固然爽快,但我们真该思考的是,除了机智回怼,还能不能把风险转移到制度层面,比如在营业场所张贴“拒绝非必要摘口罩”告示,遇到纠缠可一键报警,别让一线从业者每次都靠嘴硬和运气自保,你怎么看。
